地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大自然馈赠之一,陕西省著名的“地软包子”,就是以它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目前,地软还没有进行人工栽培,都是野生于山坡荒野之上,平日里看不到,只有在夏秋季的雨后,才伸展出肥厚而水嫩的胶质个体,其色泽墨绿,形似木耳,因此很多地方也称地耳、地木耳、石木耳,此外还有地皮菜、地踏菰、雷公屎等多个称呼。
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形象叫法,在分类学上,地软的学名为普通念珠藻(Nostoccommune),属于蓝藻门念珠藻科,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陆生固氮蓝藻。也就是说,地软本质上是一种藻类,和我们经常食用的海带(属于褐藻门)、紫菜(属于红藻门)更为接近,与形态相似的木耳(属于真菌门)差异很大,也不是许多资料里所说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小时候,我们在山坡上玩耍,时常发现地软,便请教长辈为何物,长辈因地软常和羊粪混杂在一起,便哄骗我说地软是由羊粪蛋蛋变成的,虽然如今一下子就能明白这是哄小孩子的鬼话,但在当时,吓得我很久不敢吃地软做的食物。
显微镜下的地软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地软中充满了细长的、交错纵横的藻丝,将藻丝放大观察,会发现其由一个个圆球形细胞串联而成,形态颇似信佛之人常用的念珠,称之为念珠藻真是名副其实。名称前面冠以“普通”二字,是指分布广泛,十分常见,并不是说其毫无价值,恰恰相反,地软在食用、药用、生态等多个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地软
地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值的特点,是十分难得的绿色健康食品,加之在我国广泛分布,各地都有将其作为野菜食用的传统,历史悠久,自古有之。人们常常在夏秋捡拾,淘洗干净后晾干备用,用时只需以温水泡发,便可以炒菜、凉拌或包包子、包饺子等,在陕西地软包子最为经典,颇受食客欢迎。地软入药,具有清热明目、收敛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目赤红肿、夜盲、烫火伤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摄食地软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提高免疫力,其多糖成分还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此外,地软对大气污染的敏感性很高,将其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性植物,用来监测大气污染,可靠性较高,效果明显。
野生的地软,生长在潮湿的地表,又十分娇嫩,捡拾时常和枯枝落叶、泥土石块混杂在一起,因而食用前的清洗十分麻烦,必须反复用清水淘洗多次才能干净。期待以后,能够实现人工种植,干净卫生,既避免复杂的清洗环节,又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