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0-08-16 16:54 作者:王卫东 来源:
    为了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学习先进保护区经验,拓宽干部职工视野,激发工作热情,根据管理局安排部署,6月2日至9日,陈少林副局长带领第一批出外考察学习人员15人,途经重庆、三峡抵达神农架,圆满完成赴神农架考察学习任务。
这次考察学习组织严密,内容丰富,职工受益匪浅,收到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考察学习基本情况:
    1、渣滓洞和白公馆参观学习情况。
    6月3日,考察组一行抵达重庆市后,安排职工参观了位于歌乐山下著名的渣滓洞、白公馆。目的是通过对革命先驱者们伟大事迹的回望,培养干部职工爱国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激励职工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德,努力为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渣滓洞监狱囚禁的主要是"6.1"大逮捕的所谓“要犯”、华蓥山武装起义失败后的革命者、《挺进报》案和小民革命案等被捕人员。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江姐)、何雪松等先后被囚于此,囚禁人数最多时达300余人。
    白公馆关押的均属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例如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等。“政治犯”关押最多时达200多人。
    1949年9月6日晚,杨虎城将军及幼子杨拯中、杨拯贵,秘书宋绮云、徐林侠及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被秘密杀害在歌乐山松林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革命者们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陈然、罗广斌等难抑心中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并秘密藏在牢房的地板下,胜利的前夜,除罗广斌同志脱险以外,其他同志全部光荣牺牲。
    1949年11月27日下午4时,敌人对白公馆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同时从渣滓洞监狱也提出三批革命者押往白公馆附近枪杀。深夜后,解放军的枪炮声隐隐传来,渣滓洞的刽子手急忙向白公馆的刽子手求援,白公馆的刽子手全部赶到渣滓洞后,将男女牢中的所有人员集中锁在男牢楼下的八间牢房里,突然用机枪、卡宾枪扫射。屠杀后,又纵火焚烧了牢房。当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白公馆的看守杨钦典因受狱中革命者的熏陶,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他毅然打开牢门放走了最后的19人(包括两个小孩)。在刽子手纵火焚烧渣滓洞时,30名受伤或未中弹的难友,从血泊中挣扎逃出,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时,又有十几人被枪杀,最后从渣滓洞脱险的只有15人。
    在白公馆,考察组的同志们注视着牢房墙壁上革命先烈们的遗言遗训,个个表情凝重。宋绮云-“我不能弯腰,只有怕死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九霄”;许晓轩临刑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
    革命先烈永不凋落的高歌、铿锵不迫的气节,激励着考察组每一位同志。今后,在局党总支、局领导班子的坚强带领下,我们将进一步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努力把生态保护事业不断地推向新的高潮。
    2、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考察学习情况。
    参观完渣滓洞、白公馆后,考察组乘轮船沿长江顺流而下,于6月7日顺利抵达考察学习最终目的地-神农架,重点考察学习了神农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情况、组织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制度建设等内容。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是我国建设较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网保护区,1995年开始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会“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GEF项目)。现已经建成面向亚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被誉为“华中第一峰”,集自然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因生物的多样性、珍贵性、濒危性、特有性、丰富性而闻名全球。
    (1)、资源概况: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0467公顷,森林覆盖率96%。据不完全统计,其维管束植物(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400余种,有2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初步统计昆虫4143种,脊椎动物(兽类、鸟类、鱼类和两栖爬行类)49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3种,三有动物259种。
    (2)、体制机制和机构概况: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县级财政供养事业单位,隶属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领导,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均由神农架林区党委任命,干部可以在神农架林区各部门交流;财政由湖北省财政厅供养。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制定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规则》、《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会议事规则》、《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宣传教育工作制度》等22项工作制度,制度体系建设比较完善。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群团机构4个,即纪委、工会、团委、人武部;党委、行政合署工作机构3个,即党办(局办)、综治办(法制办)、妇委会(计生办);行政工作机构10个,即保护科(林政科、农工办、森防站)、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宣教科、规划建设科、产业科、天保办(项目办)、防火办、国合办、接待办。另外还设置了1个副总工职位。局直属单位4个:森林公安局、科学研究所、湖北神龙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大自然博览村;基层保护、科研、管理单位14个,其中有6个管理所、2个保护站、2个资源检查站、4个森林公安派出所。全局职工251人,其中:在编在岗195人、退休职工56人,另聘用人员48人、劳务派遣工45人。
    (3)、社区情况:保护区涉及3个乡(镇)、10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648户、6998名农民。
    (4)、资源保护方面:一是将“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作为保护方针;二是确定以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复杂的森林类型和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原始森林和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三是明确保护区域,对所有界碑界桩进行GPS定位和刷新,建立档案。
    该保护区实行资源保护承包责任制。坚持责任承包、分类管护、社区共管、经济激励的原则,明确保护对象、职责、目标,实行单位承包、小组承包、个人承包;资源巡护监测人员与森林公安民警实行双重承包、各负其责。对资源保护承包实行经济激励的薪酬政策,体现多劳多得。形成了局、科、所、站、员5级管护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共建、利益共享机制,聘请农民工充实基层管护力量,并鼓励国内外志愿者到保护区参与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
    (5)、科研方面:一是建立了植物学研究平台,二是建立了动物学研究平台,三是建立野外监测平台,四是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试验室。并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有贡献的科研、管理人员。
    (6)、旅游方面:神农架至目前为止已经投资过亿元,开放了小龙潭野人考察站、小龙潭药材馆、金丝岭原始森林、神龙谷、野人出没地板壁岩、天生桥景区、天然珍稀植物园、神龙祭坛、神龙洞溶洞、动物园等景区景点。现在已经组建了神游集团,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编制了旅游规划,形成了旅游产业链。
    (7)、社区扶持方面:一是以项目为支撑,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先后投资100余万元;二是提供就业机会,主动吸纳社区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护和旅游活动;三是扶持经济发展,指导群众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林下产业,提高群众收入,走社区共建之路。
    (8)、宣传教育情况: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办有网站、《神农架保护》内刊、《神农架报》。《神农架保护》内刊全年24期,《神农架报》全年12期。培训方面制定有长期培训教育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每年选送1-2名人员到党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每年组织30%以上工作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知识培训,聘请专家讲课。每三年举办一次通讯员写作培训,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生态夏令营活动等。
    二、考察学习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次出外考察学习,考察组每位同志均感到了“走出去”的好处,通过“走”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的,想到了以前没有想到的,取得了宝贵经验。
    通过“走”,我们到达了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感受着革命事业取得胜利是多么艰难的同时,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深深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和先烈们相比,我们吃一点苦、受一点累,简直微不足道。主动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将事业推向新的起点,是我们对革命先烈们最好的回报。
    通过“走”,我们感受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到了先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经验,看到了化龙山的优势和差距,坚定了为保护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点体会是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机构和机制健全,对保护管理相当有利。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行政、群团机构和职能科室齐全,下属单位有森林公安局、森林公安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神农架的制度体系较全面,涵盖了保护区工作的方方面面。机构和制度的健全,为资源保护、科研宣教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第三点体会是神农架制度创新值得借鉴。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将旅游资源全部交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管理,由此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神龙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神旅集团)。神旅集团组建后,对保护区内旅游景区的运行进行了公司化改造,对区外景区景点采取注资控股、参股等形式进行统一管理,并以行政划拨方式对区外景区神龙坛景区、神龙国际滑雪场、国际旅行社等直接接管,由此将神农架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并设立宣传中心,对旅游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营销。至目前为止,神农架旅游基础投入已经超亿元,而且还在进一步投资。通过组建神旅集团,由被动到主动,有分散到集约,由公司到集团,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市场得到有效开拓,人才得到充分利用,产业发生了裂变效应,社区生态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第四点体会是神农架科研宣教力度大,许多做法值得借鉴。科学研究是保护区的灵魂,是反映保护区水平的标志,是资源保护、利用的支撑,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神农架搭建了植物学、动物学、野外监测、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并广泛与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中科院、武汉大学等30所科研院校研究人员定期到保护区开展课题研究、生物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神农架博士工作站、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成立了神农架研究所,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十多项,神农架保护区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宣教方面除办有神农架网站、《神农架保护》内刊、《神农架报》外,还拍摄出版有景区风光片、金丝猴等野生动物专题片,以及《神农架旅游文化》丛书、《神农架印象》邮册、主题挂历和台历、《魅力神农架》画册、神农架宣传折页、《神秘神农架》光盘等,同时出版了各种神农架民歌光碟。定期不定期地主办各种节庆、生态保护论坛等。这些好的做法使神农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