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8日,在化保局总支组织下,我有幸赴梁家河学习。这次学习,使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博大情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习近平在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震撼着我的心灵,激励着我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坚强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道地方。”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来到梁家河插队当知青,1975年10月离开梁家河,在那里度过了七年时光。插队期间,住在窑洞里,睡在土炕上,用煤油灯照明,缺衣少食,生活十分困难,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先后过了“五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为人民做实事是习近平从知青时就养成的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他全身心地投入梁家河的生产建设,处处为村民着想,力所能及的解决村民的困难,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谋幸福。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困难,村民得到了最大实惠。村里老几辈人不敢想的事,习近平想了,而且还干成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带头为村民打了一口水井,解决了吃水问题。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为解决村民吃饭问题,他想给村民修个大淤地坝,多产粮食,可是村民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山洪暴发,发生洪灾,还有12户王家人的祖坟处在坝堤的位置上,反对的阻力很大。习近平知道原因后,想办法做思想工作,制定防洪措施,打消了村民的顾虑,统一了思想,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这个坝打成了,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如今这块淤地坝已成为梁家河永远的财富。他心系群众,敢于实践,亲赴四川学习修建沼气池的技术,在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之后,终于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成为陕西省沼气利用推广的典范。不仅解决了村里照明、煮饭的能源问题,还提高了农村公共卫生水平,增加了有机肥料,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减少砍伐大量树木,避免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习近平还在村里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磨房。方便了群众,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增加了集体收入。磨房的钢磨是习近平用县里奖给自己的三轮摩托车换来的。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在习近平心里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当初的政治环境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非一般人所想所做的实事、大事。回忆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通过在梁家河的学习,使我真切领悟到吃苦可以成就人生,吃苦是人生的财富。它可以丰富人生阅历,磨炼人的意志,铸就人的品格,催人奋进,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化龙山保护区的一名职工、一名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安心。安心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那种“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到那山高”的想法,终将一事无成,害人害己。习近平到梁家河当知青时才15岁,在那里劳动七年,他是同时来到梁家河七名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如果安不下心来,没有相当的定力是无法做到的。联想自己在保护站工作,上班有电脑、下班有电视、巡护有摩托、住宿是单间、伙食有炊事员,办公和住宿条件比一般单位好,应该感到满足才对。但是,总认为自己巡护辛苦,不愿意到社区调研,回避矛盾,导致一些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怨天尤人,缺乏担当,有问题了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些问题其实是心里浮躁、好高骛远的表现,没有把心安在事业上,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这样的心态去工作,带给同志的是消极堕落,留给自己的是被动应付,必定会给单位造成损失,自毁前程。成功的事业永远属于静得下心来,沉得住气,孜孜以求的博弈者。
二是要修身。修身是提高工作能力的内在必然要求。修身首先要修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思想品德就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时俱进,不走思想上的老路和邪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敬畏党纪法规,做政治思想上的明白人,为党立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维护公平正义,捍卫人民利益,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修职业道德就是要牢固树立敬岗爱业的精神,一心为公,提升精、气、神,铆足一股劲,敢于吃苦,敢于创新,乐于助人,团结合作,扎实搞好本职工作。其次要修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之身。体现在保护区的工作上,就是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物种识别、野外巡护、科研宣教、森林防火等相关的业务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熟练运用于工作实践。业务根基过硬了,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护区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靓丽纷呈。
三是要立志。志向是事业成功的灯塔,指引人向正确目标航行。对保护区来讲,自己的志向就是脚踏实地,一心一意,挑战困难,多动脑子,给社区群众办实事,消除矛盾隐患,为保护区出力献策,保护好青山绿水这片资源。不要自轻自贱,贪大求洋,被不良的社会现象迷乱了眼神,削弱了意志。任何工作、任何地方都会有大学问,都会干出好成绩,关键是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方式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付之于实践。要沉得住气,守得住寂寞,从一件件具体的事做起。摒弃华而不实,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的陋习恶习。
四是要做事。任何工作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努力干出来的,不是夸夸其谈耍嘴皮子就能随便成功的。要用心去做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体现在保护站的具体工作上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履行保护管理职责,发挥好巡护员、宣传员、管理员、信息员的作用,掌握辖区社情、民情,搞好野外巡护,熟悉资源状况,根据不同季节和社区群众的生产状况,调整巡护方案;把握区域重点和工作重点,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求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社区产业,引导群众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经营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传、贯彻、落实好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实行依法保护。这些看起来不打紧、不起眼的工作,在外人眼里也许是平淡无奇的区区小事,干一辈子也干不出个模样来,干与不干没有多大区别。时间长了甚至自己都厌倦了,思想麻痹松懈,工作敷衍搪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这样的心态做事,岂能成功?只会败坏形象,消磨光阴,给事业造成损失。莫以事小而不为,这些看似“小事”的工作,其实是保护区最基本最必须的工作,这些“小事”做好了,保护区的大事也就功成名就,绿水青山就会熠熠生辉。
任何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意志坚定,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砥砺前行。这便是我在梁家河领悟的精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