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0-04-14 15:25 作者: 李习楷 来源:
二〇〇二年深秋,在位于“陕西平利县与陕西镇坪县接壤”的万山丛中,在一种充满着近乎原始文化与厚重历史味道的氛围里,我有幸认识了他—一位为化龙山的生态而苦苦奋斗于风雨岁月的汉子。(时间长了,连他的姓也记不起)
在那漫山遍野数百种树叶一齐如火如荼的秋日,面对群山,面对着他,我感受到了一种铺天盖地般的情感,这种感受是那般的强烈,以至于我象站在七月的倾盆大雨之下,仿佛是一粒尘埃,在与他感情融合的狂飙中飞舞。
他那筑过化龙山之路的大手,那扛过化龙山之木的双肩,他那背负过苦难,也背负过幸福与喜悦的背梁,在茫茫的化龙山该是包容了多么深刻的内涵啊!苦难的岁月中他承受着苦难,创造的生活里他创造着生活。“承受”和“创造”筑起他信念般的雕塑。
走进他的小居,在那四壁以书为墙的天地,我听出了他的音乐之声,这声音很美,也很悲怆地萦绕于千本书、万本书的字里行间,萦绕于化龙山的高峰深壑,萦绕于我的思想之林。
而当他那高大的身躯落坐于一个自己亲手做成的小木凳上,一个大手在弥漫着岁月,弥漫着时光的空间有力地挥动着,牵动出一首壮怀激烈的大山之歌时,我的灵魂震颤了,我的目光潮湿了,我们的情感与爱得到了一次最为辉煌,最为彻底的洗礼与升华。
秋天的化龙山,属于流光溢彩的世界,我似乎置身于一幅世界著名的油画之中,深深地陶醉于一方大自然的怀抱,我站在这油画的深处,认真地浏览属于他的这一方天地,我简直生出一些妒意,渴望着像他一样地去享有在化龙山的苦难与幸福。他用烧洋芋(土豆)款待着我们,鲜嫩的玉米煮熟,递入我们的手中,他将核桃砸破放在我们面前,这时我知道了他的憨厚,懂得了他的诚实,那么自然,那么没有客套和虚伪。我们要向他告别了,拿起他倒给我们的开水,郑重庄严地请他一起干杯。
我甚至向他许下了诺言“一定会再来看你”,我把诺言用一杯白开水豪饮入肚后,一腔热血顿时涌上心头,在飘着烧洋芋,煮玉米香气中溶化为一种嘱咐,一种敬意,一种莫名的伤感,我朦朦地进入了一片模糊的境界,有一种向往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徘徊着,游弋着……
回家的路有小溪、小河、大山、森林,总觉得他根本不能与化龙山的万紫千红相媲美。时过境迁,每当我想象着那位陌生兄弟,他那般饱满的思想,不断地把根须扎向化龙山的样子,我就会激动不已。他在不懈地奋斗与拼搏之后,终于在生命的年轮遥指中天的时候,找准了闪光发热的位置。苦难作为一笔巨大的财富,高高地堆积在化龙山上,堆积在他的心田,挺拔的大山,茂密的森林,天然的百花园,点缀和烘托着他胸襟的博大和美丽。
我时时在想,离开这位陌生的汉子虽然几年了。那天,他对于我们这些陌生客人的突然到来,又何以那般热情,那般周到,那般推心置腹?是为了化龙山的风土人情吗?是因了苦难的生活百般磨砺之后的一种人生感悟吗?从征服苦难后走过来的他,不仅仅把握了变幻莫测的风云,也牢牢地把握了作为一个人的根本呵!回到城里,再与之相比,该有多么的逊色啊!
时时向往化龙山,而向往化龙山又都缘于他那根深蒂固于化龙山生活的思想情怀。我常常面对化龙山的方向苦想:“天地苍苍,人海茫茫,能面对面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推心置腹的说生活,说人生,说山林,说高远的大山性格,该是最刻骨铭心的事了”。
写完随想。在2009年春节到来之际,向这位兄弟拜个早年;祝这位陌生兄弟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