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2-12-26 20:46 作者:张静伟 龙大学 来源: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山、水、生物群落等)为主要观赏对象,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与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的生态联系。生态旅游资源在具备一般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且具有其特有的特性,即自然性、地域性、综合性、系统性、脆弱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等特殊属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增加了保护区的经济来源,给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又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产生了压力和新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是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和保护区自身需引为重视的新课题。
    一、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客严重超载,超出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3)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自然景观破坏现象严重。
    (4)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粗放。
    (5) 生态旅游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
    (6) 生态旅游宣教力度不够。
    (7) 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监测薄弱。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遵循保护区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大前提之下,基于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先提出如下对策:
    (1)科学、合理编制总体规划 。生态旅游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而是一
个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的特殊旅游形式。一定要充分利用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编制好总体规划,做到既有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
    (2)合理确定环境容量,适度控制旅游规模。为了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保护区环境容量的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容量、生态环境容量、设施容量、游客心理感知容量和社会容量等几方面的综合。自然保护区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旅游饱和与超载会对保护区产生影响和其后果的严重性。在旅游旺季,可采取:分散景点.疏散游客;限额售票或提高门票价格.减少游览人数;划定范围。实行临时封闭;选择若干同类区域轮流开放,问歇式开发等方式缓解客容压力。
    (3)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并重,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包含两个基本内涵:第一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旅游资源基础;第二是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其开发方式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设计时应以自然体验为主,对环境敏感或脆弱地区要控制游客流量,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使生态旅游促进自然保护,对被破坏的自然生态资源或损毁的景观进行恢复治理,使自然资源保护能为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景观资源。
    (4)加强法治建设,制定相应法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立法还不够完善,规范管理缺乏依据,迫切需要制定的法规主要有《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5)大力推广绿色技术。生态旅游倡导旅游业与绿色建立伙伴关系,在生态旅游中推广绿色技术,重视资源的保护、能源的有效利用、废物的最佳处理。以降低环境影响、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6)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规划与管理。保护区居民作为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利益主体之一,有权对旅游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发表意见,甚至直接参与决策。因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除政府部门与多学科专家参加外,应允许并尽量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生态旅游规划、景区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活动,使得多主体的利益合理分配。通过规划地方餐饮服务行业、住宿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开发,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环境间的矛盾,让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得到实惠,支持保护区的工作,达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7)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主体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旅游主体是指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通过宣传使之承担起各自责任和义务。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对象还应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培养一批具备生态旅游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以承担生态旅游开发所应开展的各项工作。
    (8)加强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研究和监测。生态旅游及其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研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及其变化,确定适宜游客量,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和实施项目,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旅游和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持续监测体系,是促使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走上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