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渝、鄂三省接壤地带,地处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平利两县交界处,总面积28103h㎡ ,是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了促进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得到更科学和合理的保护,在综合科考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资源与保护情况调研,并结合弱项和短板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化龙山保护区属于亚热带暖温过湿山地气候区,具有山地暖温带和中温带过渡性气候的特征。据海拔995.8m历年气象观测结果:年平均气温12.1℃,极端低温-15℃,极端高温37.8℃,≥10℃积温3817℃;年降水量1015㎜,主要集中在五、七、八、九4个月;无霜期250天左右,夏季短暂。保护区内地面坡度多在35°-50°,山岭尖峭险峻,山谷狭窄深邃,多悬崖陡壁,石洞深幽,水量充沛,不适宜人类活动。已知有浪河风光、化龙飞瀑、化龙云海等自然景观18处。独特的气候条件、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以及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影响等综合作用,成为南北植物集中分布区,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美称。
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91.7%,森林群体结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空间结构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处于自然状态,分布有丰富而古老的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森林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了原始性和完整性,植被层次分明。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等5个植被型组,有寒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草甸等9个植被型,此外还有人工林、拓荒地等栽培植被,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提供了基础条件。
保护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有古生代的卷柏;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的紫箕、云杉、榧等;新生代(第三纪)的凤尾厥、油杉、苦木、珙桐等科属。近年来,保护区内陆续发现植物新种化龙山黄堇、陕西省新记录裂唇舌喙兰、药山虾脊兰等物种10多种。至目前,共记录有种子植物154科741属2159种、蕨类植物26科46属114种、大型真菌45科101属169种。有重点保护植物137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2变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6种、1亚种、1变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15种。古老、原始的植物资源,赋予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
动物种群珍稀。保护区内东洋界种类居优势的动物区系成分,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型的古老原始种类,如食虫目的绞背鼩鼱、尾两栖动物秦巴北鲵、巫山北鲵等。近年来,陆续发现有国家保护蝶种冰清绢蝶、中国特有珍稀品种宽尾凤蝶、濒危物种蓝尾石龙子;发现动物新记录领鸺鹠、黑尾蜡嘴雀、云南柳莺等。至目前,共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401种:哺乳纲7目23科80种、鸟纲16目53科251种、爬行纲3目7科22种、两栖纲2目7科18种、鱼纲4目9科30种。已鉴定昆虫1000多种。有重点保护动物78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8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35种。珍稀丰富的种群,构成了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
保护设施完善。化龙山自2001年8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现代化发展要求,先后完成了精准勘界立标工作,修建巡护监测步道200多千米,配备巡护监测装备30套,购置相关仪器、设备80多台(件),建设有森林火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指挥平台,基础设施和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显著提升。
但是,保护区也存在问题和不足。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监测设施不完善,保护管理设备不足,信息化程度低,动植物原生种群、古树群、极小种群没有挂牌保护,野生动物临时救护设施不足等,与保护管理工作不相适应。科学研究深度不够。科研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短缺,科研监测队伍不足,科研设施、设备不完备,不能有效地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变化进行有效监测,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宣教水平不高。专业宣教人才缺乏,宣教水平不高、形式单一,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零碎化现象突出,未能彻底解决社区(周边)居民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此外,社区共管能力不强。保护区位于贫困县辖区内,周边群众贫困面广、程度深、增收渠道少,“靠山吃山”情况时有发生,滥挖、滥采现象难以彻底杜绝;社区共管模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产业项目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支撑周边社区群众稳定脱贫的需要。保护执法力度不到位。保护区面积广,进山路口多,巡护力量不足,监测与信息化设施不到位,专业化执法人员缺乏,不能及时对非法入区人员进行执法问责,导致震慑作用不强,使资源安全受到潜在风险。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资金项目支持,重点加强保护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充分应用现代化轻型材料和技术手段,全面更换和修复界标、界桩,确保边界清晰、标识醒目;重视巡护监测步道、森林防火道路建设,确保巡护监测全覆盖、应急处置畅通便捷;强化保护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疫情疫病检测等设备、设施建设,有效保障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网络及基础数据采集设施,建立保护区大数据平台,实现组织管理、资源信息、动态监测、森林防火、科学执法等一体化、智慧化。
(二)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化人员结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引进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森林保护、信息工程等专业高层次人才。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邀请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来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培养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技术较高的科研骨干力量和学科技术带头人。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设远红外相机数量和布设区域,构建科学合理的监测网格,有侧重性地对生物多样性和重点保护资源进行监测;设立开发性课题,广泛开展珍稀濒危保护资源综合评估、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栖息环境及种群数量变化、有害生物防治等研究;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珍稀濒危资源繁育保护、病虫害防治及对经济植物进行利用研究。
(四)强化生态安全宣传教育。加快珍稀濒危植物及观赏植物基地(园)建设,完善和丰富动植物标本数量和质量,结合重点保护种群挂牌保护和《条例》贯彻落实工作,充分利用融媒体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结合社区共管项目实施,普及自然保护与生产、生活知识,增强保护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社会生态安全意识。
(五)健全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以数据收集和监测信息为支撑,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对保护区内有害生物实现全面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建立疫情疫病检测防控体系,实现有害生物风险防范前移;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努力构建社会化、多元化防治体系,实现保护区资源安全。
(六)提高社区共管能力。探索“政府+保护区+社区+企业(农民合作社)”管理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农民合作社)市场主体作用,建立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产业为纽带,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产业增收中来,实现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减轻和消除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七)提高科学执法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贯彻落实《条例》,建立保护区、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席会议和联防机制,及时研判,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集中精力侦办和查处典型案例,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为保护区资源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