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4-03-05 17:04 作者:陈军 来源:
 

为了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对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全面普及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知识。本人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总结几点,仅供参考。

一、怎样判断火情:⑴根据烟雾对火势的判断:黑烟升起风大为上山火(以下称冲火),黄烟升起为草坡火、白烟升起为坐火(以下称坐火),烟色成浅灰或发白为地表火,烟色黑或深暗多为树冠火。⑵静风观烟对距离的判断:烟升高不浮动为远距离约20公里以上,烟升高顶部浮动为中距离约15-20公里,烟根部浮动为近距离10-15公里,烟向上一股股浮动升起为最近距离5公里以下。⑶耳对火种的判断:草沟火嘎巴嘎巴的响,上山火轰轰的响,梁子上的火呼呼的响,下山火呼尤尤的响。⑷白天看烟雾的颜色判断火势:白色断续的烟火为弱火,黄烟很浓的烟为强火,黑色加白色的烟为一般的火势,红色很浓为猛火。⑸夜间看火光对距离的判断:黑夜光亮带烟就近,发白光弱,光无烟就远。⑹火势发展快慢的掌握:上山火就要比下山火燃得快,杂灌地起火要比林内火燃得快,阳坡火要比阴坡火燃得快,顺风火要比逆风火燃得快。

二、怎样扑打上山火:上山火一般从起火处以倒三角形或扇形向山顶上迅速蔓延,冲上山顶时,滚落的火种又会在另一面山坡上形成新的火源,这种火无论在任何林型中,都会形成树冠火和飞火,在目前的条件下是无法直接扑灭明火的。在扑救这种火时,只能在判明地形、风向、风速和火头蔓延的速度(特别要注意风向)估算出火头前方的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一方面调集扑火力量,争分夺秒地在火头前方打出30-50的隔离带截住火头。另一方面组织人员,从火场下部和两侧打出20米宽的防火线围住火场,封闭火场后,防火线上要安排足够的人员坚守,防止火头冲破防火线,同时组织突击队从火场中的有利地形、如山梁、疏林地等,再开20米左右宽的隔离带,分割火场,削弱火势等。树冠火转变为地面火、上山火转变为坐火时,再采取打坐火的战术扑打明火,这在扑火战术上叫先围后割。

三、坐火应该怎样扑打:遇到较大的坐火,不能直接扑打明火时,应该选择山脊、疏林地等有利地形,迅速打出3-5宽的防火线封闭火场,堵住火势,并随时扑打从火场中滚落的火种,在火场上部已被烧掉的安全地带,沿水平线布置,向下部推进扑打明火,压缩火场,直到全部扑灭明火为止。打坐火时不能从下部打近面火,因为容易发生山上滚石和迎面火伤人事故。对于悬崖上的火,首先应在悬崖下两侧部署主要兵力,围歼陡壁上滚落的火种形成的无状火势,然后组织精干的突击队,从安全的地方攀上悬崖顶部,扫清火源,如果对四周不会再产生新的火源,只用部分人员坚守火场,任其自行熄灭。无论是冲火还是坐火,当风大火急时,为了防止火头冲破防火线、又来不及加宽隔离带时,应当看准时机,果断运用以火攻火的战术。以火攻火的战术方法有三种:一是正路火烧,当火头冲到山的上部或山梁时,从山梁另一侧山下的隔离带内侧点线形火用人工点燃的冲火烧断火路,阻隔断火头。二是反烧火路。火在大梁的一侧燃烧,梁顶上已经打出防火线,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加宽时,大部分人员应撤离到另一侧山下,重新开辟防火线,只在山梁顶留下少部分精干人员,在防火线外侧确定点火地点,用上山风点状或线状人工点坐火的方法,烧断火路。点火后人员立即撤离到山下防火线,防止发生缺氧窒息事故。三是倒烧夹击。在三角形或多边形山体上的大火烧到山顶时,在上山风中,从火场两侧的坡下防火线内侧,同时点线状火,形成人工冲火,冲击山顶的火头,在运用以火攻火势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舍卒保车的思想,就是让一小片林子被烧,来保住大片林子。二是扑救大片人工林、原始林以及形成的树冠火、飞火的森林火灾时,要看准时机早用以火攻火的战术,用的越早损失越小,林火的时间也越短。三是火场上的所有人员不能在峡谷和山顶上停留,防止缺氧窒息和旋风火造成人员伤亡,这就是打坐火上压下堵的战术。

四、抓住扑火的有利时机:由于地形、温差和气流运动的共同作用,山地昼夜出现上山风(谷风)和下山风(山风)交替的现象。由于白天增温快,热空气由山谷吹向山顶形成上山风,上山风一般出现在太阳出来后,下午1时至4时达到最强,以后衰弱,日落消失,夜间降温快,空气由山顶向山下流动,形成下山风。一般形成日落后,夜间12时至3时达到最强,以后衰弱,日出前消失。在这种风交替的5时至11时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平静时期 ,这时期湿度大,林火燃烧较慢,是扑火的最佳时机,因此应抓住这个时期组织人力力争在上山风盛行前扑灭明火,错过这个时期上山风由弱变强,火乘风势就难以控制。从理论上讲,夜间刮下山风时气温亦逐渐下降,湿度逐渐增大,林火向山顶推进受阻而转变为下山火,火势比上山火弱,亦是扑火的好时机,但夜间视线差,地形路径和火向难以分辨清楚,且极易发生山上滚石、倒木、回旋火和悬崖等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所以夜间不宜组织扑火行动,只能派出部分熟悉地形的人员监视火情,安排大部分人员在安全地带整修待命,等到天亮后再出动扑火,且要一鼓作气扑灭。

五、清理火场:把明火扑灭后,清理火场和坚守火场时,防止死火的复燃是关键,这个环节出了纰漏,会使前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战果付之东流。因此在明火扑灭后,要立即组织全体人员投入到清理火场。对火线地带可燃物堆积的地方,要不漏一处反复清理,做到枯木、倒木和树兜、树根要彻底清理后,还应当留足人员坚守火场,一旦发现隐火复燃,要迅速扑灭,等到火场上无烟、无味,地表温度降到与四周地面温度相同时确认合格后,才能撤离坚守人员。

六、注意安全,灵活运用战术。扑火行动,安全第一的原则必须贯穿始终。火场指挥员要周密组织、因地制宜的调兵用兵,由于火场情况千变万化,在同一火场,各个局部因地形、气流运动和林分组成不同,所以扑火时现场指挥员应根据实际灵活用兵,巧用战术,力求减少林火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当你被火包围时应采取一是点火自救,然后进入烧过的地方避火;二是立即选择附近土坑、水沟等卧倒避火;三是用衣服把头包好,选择杂草矮或好走的地方,闭住一口气,迎着火猛冲出去。还要特别提醒的是,严禁动员老人、幼、病、残和妇女参加扑火。

七、在扑救火灾中应注意的问题。当火灾发生后,巡护员就是组织者、指挥者,也是战斗员。作为一名扑火指挥者,要及时掌握火场天气情况,对林火行为的发展做出正确预测和判断,对火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有充分的应急准备,事先安排好撤离火场路线,密切注意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段,时刻保持全方位的联络,及时掌握扑火队伍的行动和扑火进展情况,必须时刻提醒扑火队员:一是只有在可能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直接扑火方法;二是不打火头;三是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可以存在侥幸心理。同时要密切注视危险林火环境:一是天气条件。各类火情发生均在12点以后,这个时段处于风大、可燃物干、火场气温高、相对温度小、风向易变、火场烟尘大、有时能见度低,这是扑救火灾及其不利的时间段和天气条件;二是不利的五种地形:⑴,陡坡会自然改变林火行为,尤其是林火蔓延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加,火焰由垂直发展状态而转变成为水平发展状态,大大提高了热辐射、热能量的传播,火焰上空形成对流柱,产生高温林冠层和空中可燃物预热,这时如越过山顶直接扑打或沿山坡向上逃避林火都是极其危险的;⑵,窄谷、岩石裂缝会改变林火行为。窄谷和闭塞的山谷会增加热空气传导速率,容易产生新的火点,由于这种地方通风状况不良,火势发展缓慢时,将产生大量烟雾并在谷内沉积,有大量一氧化碳形成,若扑火队员处于其中,极难生还,应引起高度注意的是,许多窄谷只有一个进出口(三面环山),能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了通道,又为空气的补充创造了条件。⑶窄山脊线(拱陡梁)是危险的地方。在哪里往往会产生热辐射和热传导,温度极高。这个地方附近着火,其林火行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这是因为林火使空气升温沿坡上升到山顶,与背风坡吹下来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飘忽不定的阵风和空气乱流运动,瞬间改变林火行为,造成人员伤亡。⑷破碎特征的地形(一般指凸起的山岩),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往往产生强烈的空气涡流。林火在涡流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许多分散的、方向飘忽不定的火头。⑸鞍状山谷,指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区域,经常是温度极高和浓烟滚滚的险地。白天山谷受热,产生上山火,逐步形成谷风;夜间产生下山风,逐步形成山风。山坡中段因受不定的谷风,山风循环变化影响,风向不定是十分危险地段。三是易燃物。火场周围可燃物和垂直分布状况影响着林火行为的变化。尤其是阳坡杂草和易燃灌木地段会突然增加林火蔓延速度,改变林火燃烧方向,产生高强度林火。针叶幼林或可燃物垂直分布明显地段,地表火和树冠火同时发生,形成立体燃烧。四是发生伤亡事故的主要因素:⑴对林火行为的变化判断失误;⑵顺风逃生;⑶直接扑打火头;⑷在草坡杂灌丛中避火;⑸对地形条件认识不清,没有建立避火安全区;⑹浓烟重呛和高温烤灼(一氧化碳是浓烟中对人体危害最严重的气体);⑺扑火队员过度疲劳;⑻对林火的极度恐惧、惊慌失措(因为没有接受扑火训练的扑火队员因受到林火产生的轰鸣声和浓烟、高温的危害而引起极度恐惧、惊惶失措、失去统一指挥,乱跑乱窜而发生伤亡事故),⑼对小火掉以轻心;⑽火烧木、乱石砸伤。

    总之,阻拦火头千万要谨慎,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和风向不定的时候,千万不可盲目拦火头。扑救森林火灾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危险的大事,再次诚挚的告诫大家,千万不能盲目地与无情的林火蛮干,宁失一片林,不死一个人,这是扑救森林火灾必须把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