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9-11 16:16 作者:任习波 来源:

2019年8月20日,在巡护归途中,站长问:“近期局里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化龙山科考调查,想去不?”我觉得一个刚来的同志,领导能把这么好的锻炼机会给我,我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想都不想地说“去。”站长说:“好,那就把你的名报上”。

2019年8月29日下午,参加人员统一乘车在离出发地较近的八仙镇龙山村集合,带队领导进一步强调了本次活动安排、科考调查内容、安全措施、纪律要求及注意事项等,配发了野外宿营装备和干粮,晚宿农家小院 30日上午8时,我们一行8人准时从八仙镇龙山村出发,沿鱼肚河口进入保护区。沿途调查记载稀有保护植物情况,在鱼肚河至风车垭,我们发现了红豆杉、火烧兰、舌唇兰等保护植物,并分别调查记载了数量、生境、长势等情况,有些植物对于我来说是一直未曾谋面的,直至今日,才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我们一行边走边调查,直到中午12时多才爬到山顶,进入风车垭区域。


穿过草地

一踏入山顶,豁然开朗,入目所及是一片高山草甸,我们顾不上休息,就欣赏起“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后,简单吃点干粮,放下负重背包,带上相机走向了黑老扒。进一步对高山草甸的组成进行调查,在草甸中发现了少见的绶草,这是一种我未曾听说过的重点保护植物,初听这个新物种,我连字都不会写,实在是惭愧,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也认识到这次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在黑老扒,第一印象让我知道“黑老扒”名字的由来:原始茂密的森林,风吹着高大粗壮的冷杉发出“莎莎”的响声,临近地表光线阴暗,确实有点黑。


原始森林

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太深入林区,即使在边缘地带的冷杉直径一般都在70㎝以上,随处可见自然衰老的枯树,横在林下,附着厚厚的苔藓,让人一下子回到了远古时代。在一枯死的树上,我们还发现了一直径超过20㎝的扇形真菌,至于是类似灵芝还是树芝,有待于进一步鉴定,不过在冷杉树上能长出来,实属罕见。

记录调查数据

返回至鱼肚河山顶时,已到下午5时多了,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宿营地,我们不得不拖着疲惫而快乐的身子,继续前行,直到找到一处有断续滴水的地方,才安营扎寨。放下包袱,兵分几组,安装帐篷、拾柴生火、挖掘水源......忙得不亦乐乎。一切准备妥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8点多,我们才吃上泡面。

在夜晚聆听大自然的交响盛宴,看着离我们很近的星空,只想高歌一曲,却发现没有合适的词曲能与之匹配,此时此景如诗如画。至夜深,让我们好好的心情,随着阴晴变换不定的天空,时而“揪心”、时而欢悦。


爬上悬崖

东方露出鱼肚白时,我们迎来了美好一天的开始,收拾帐篷,整理行装,匆匆吃过早餐便出发。沿途继续调查记录着我们的新发现:二叶兜被兰、小斑叶兰、花叶对叶兰等多种兰科植物和保护植物。也因完成执法行动,而让我们偏离了计划路线,最终不得不沿着大致方位,穿过无人穿行的深山老林和陡峭的沟壑,看着越来越阴沉的天空和望不到头的山林,只能与时间赛跑。渴了捧一口溪水,饿了吃一口干粮,累了停留几分钟,爬了30多公里,总算跌跌撞撞地走到了山下。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阵雨,引来了蚂蟥的主场,无孔不入的粘上了鞋袜、裤腿,运气好的被叮咬一两口,运气差的被叮咬了十几口。庆幸的是,我们一行下午6点多安全地走出了保护区。看着蚂蟥叮咬的伤口、脚下出现的血泡泡、一拐一瘸的腿脚,无不倾诉着我们此行的艰辛。


幽林下的二叶兜被兰


幽林下的小斑叶兰

此行付出的汗水虽多,但是获得的收益也是满满的,了解了化龙山植被垂直分布情况、看到了许多未见的保护植物、听到了野生动物的鸣叫、体验了野外生存的乐趣、更感受到团队的温暖......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履历。来化保局工作不枉此生、不负此生!

化龙山科考调查让我感悟颇多,有如此多的动植物资源和山水美景,身为保护站的一员,我深感自豪以及责任之重大,更加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离我们很近,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的大美河山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进入到保护绿水青山的事业中感到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