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山,地处陕西最南端,南接重庆,东衔湖北,主峰海拔2917米,是岚河和南江河的分水岭,物种资源丰富,素有“小神农架”之称。化龙山兰科植物资源尤为丰富,调查显示:化龙山共有兰科植物37属66种,1亚种,并随着科考调查的深入开展,新的种属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广泛分布的种有蕙兰、银兰、三棱虾脊兰等,分布较多的属有虾脊兰属、斑叶兰属等。生境上主要分布于较好的阔叶林下。兰科植物清新高雅,与“梅、竹、菊”合称花中“四君子”,深受人们喜爱。作为养兰新手,自接手化龙山野生兰科植物驯化项目以来,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初步了解了野生兰科植物种植和养护的一些技巧和经验,与同行分享和商榷。
一、生境要求
1、水分
兰科植物的茎为假鳞茎,根分有肉质根(如蕙兰、春兰)、须根(如独花兰、扇脉杓兰),根茎具备一定的储存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叶片角质较厚的特点使得它有一定的耐旱性。在栽种和养护的过程中需避免盆内积水,保持润湿,否则就会出现腐根烂根现象,最终导致病变和死苗。
2、温度
化龙山野生兰科植物的驯化对象为区内部分兰科植物,为下山兰,生长区域海拔跨度大,从600m-2100m不等。野生兰科植物生长在野外,自身适应能力、抗寒抗旱能力较强。结合上竹站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区,昼夜温差大,其生长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夏天15℃—28℃之间,冬季为休眠期温室内温度控制在5℃—15℃之间。
3、光照
兰科植物多生长在山坡阔叶林下,夏季有树荫遮阳,冬季阔叶林叶落又有阳光照射。兰科植物的养护需在春末到秋初这段时间给予良好的遮阳,一般遮阳度为75%左右,同时也需要散射光照射进行光合作用;秋冬季则需要多晒太阳,避免盆内温度过低。光照是影响兰花发育的关键因素,强光暴晒会导致叶片发黄焦枯,而弱光环境中的兰科植物则会发育不良,根质弱化。
4、空气和湿度
化龙山地处巴山北麓,空气湿润,兰科植物生长的山坡沟谷水汽充沛、山谷风悠扬。兰科植物的养护要在空气新鲜、通风条件良好、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通风度要控制在微风,避免风力过大损伤叶片。相对湿度在生长期控制在75%左右、休眠期45%左右为宜。
5、基质
基质类型是保持兰科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如果基质没选择好,种植和养护工作也就前功尽弃了。兰科植物的基质一般选择疏水性、透气性、保润性强、中性偏酸(PH值为5.5—6.5之间)的腐殖质土为宜,并根据根类不同,选用相应的基质,一般地肉质根类兰花选用大颗粒粗料基质,如:腐熟的松树皮、花生壳+大颗粒珍珠岩按1:1的比例混合使用(腐熟的松树皮、花生壳经过24小时浸泡后捞出滤干,暴晒2小时左右使用;珍珠岩也要浸泡洗净干灰捞出滤干水分后使用);须根类兰花选用小颗粒细料基质,如:腐叶土+小颗粒珍珠岩按6:4的比例混合使用(腐叶土在阳光下铺平暴晒2到3个小时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冷却后使用;小颗粒珍珠岩浸泡洗净干灰后捞出滤干水分使用)。
二、栽培和养护
1、选盆和栽植
花盆是兰科植物生长的载体,一般应选择瓦盆。瓦盆透气性强、盆内水分蒸发快,且能够快速的调节植料湿度,不易导致腐根烂根。一般种植兰科植物选择筒形、底部两侧有透气孔的瓦盆最佳,在兰花上盆之前用水浸泡1天为宜。
兰科植物上盆之前应该将其根洗净晾干,然后检查根系是否有烂根空根,叶片是否有枯叶和病叶,如果有就需要用消过毒的剪刀将其去除,最后将根部在多菌灵溶剂(与水1:1000的比例)里浸泡十五分钟左右再开始上盆。
兰科植物需浅栽。在兰花上盆前需在盆底用瓦片将排水孔覆盖,加入覆盖花盆约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的疏水料(大颗粒碎石、瓦砾都可),之后由粗到细加入植料,根据所种兰花的品种、植株大小、根系长度决定用料用量,轻提植株,将根系埋入土内,植料覆盖过假鳞茎五分之四处即可,轻轻向起提一下之后再压实,最后在盆面覆盖一层透气石粒,静止半天后浇透水。
2、养护
(1)浇水:兰科植物生长在湿润通风的条件下,浇水应该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用水的选择上雨水雪水最佳、河水次之、自来水最差,如果用自来水浇花要静止一段时间将氯挥发后再使用。浇水时间按季节变化浇水:春早夏晚,冬季和秋季大部分兰科植物进入休眠期要避免频繁浇水,冬季要选择在晴天中午。
(2)病害:兰花常见病有腐烂病、叶斑病,炭疽病、白绢病等。受阴雨影响,养殖的春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炭疽病,发现此类病害后,及时将受害株用消毒后的剪刀去除病叶并搬入室内,用多菌灵溶剂(与水1:1000)雾喷叶片,每周一次,保持通风透光,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和好转。其余病害暂未发现,待后续观察总结。
(3)肥水管理:当年新栽兰科基质养分充足,不须施肥。其它肥水管理待后续实践中探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