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4-01-23 19:56 作者:黄立刚 来源: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远离闹市,常年与山为伴,从不寂寞,在清静的山林中无怨无悔地书写人生。他们和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像山里的树,无论雪雨风霜,始终和这片土地不离不弃;如地上的草,虽然娇小,却不叹息,在春天的阳光中长成一道风景;如流淌的溪水,叮咚叮咚地一路放歌,带给远方一片清亮世界……
 

  这群人,是穿梭在巴山脊梁,为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保护和发展倾注心血,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团体。

   他们有的素不相识,远隔千山万水,却情系化龙山,把自己的赤胆忠诚化作春风细雨,滋润这里的一草一木,深情地称自己为——化龙山人!
     化龙山横亘于平利、镇坪两县,总面积28103公顷,主峰2917米,是大巴山第二高峰。其西北乃中国最美乡村之一的平利县,不仅岚河发源于化龙山,黄洋河和灞河亦源于它的支脉;其东南是风光迤逦的镇坪县,竹溪河、浪河、洪石河均发源于此,是南江河的主要支流。这里,群山巍峨,山峦叠嶂,古木参天;峡谷幽深,碧水潺潺,云腾雾绕;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奇鸟异兽出没林间……以其生物区系的古老性,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森林植被的多样性,濒危物种的珍贵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典型性雄踞于巴山北麓。如璀璨的明珠,佩戴“小神农架”的王冠,走出深闺,以崭新姿态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中光彩夺目。
 
 
    这座充满灵气的宝山,北望秦岭,南依巴山主脊,萧萧寒风止于秦岭以北,股股热浪消融巴山南岸,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就了这片动植物生长的乐园,焕发出蓬勃生机。保存有豹、林麝、金雕,珙桐、南方红豆杉等许多古老珍稀物种。198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化龙山被区划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科学考察。前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前西北林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个科研、教学单位的28名专家学者,对这里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陆生脊椎动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以及植被资源,大型真菌、昆虫和旅游资源,鱼类和鸟类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发现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2000多种,大型真菌169种,蕨类植物114种,脊椎动物374种,昆虫60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5种,国家一、二级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1种(含种以下等级)。随着科学考察的深入,化龙山神秘的面纱还将进一步揭开,不断刷写该地区的物种新记录。其蕴藏的巨大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彰显出化龙山生物宝库的无穷魅力。
  一波波南江河和岚河的碧水,是化龙山伟岸身躯渗透的浓浓乳汁,养育着巴山儿女。站在它的主峰极目远眺,西北可以隐约看到平利县的粗况轮廓,感受中国最美乡村的魅力和女娲文化的博大精深,回味茶乡女娲银峰和八仙云雾的清香淡雅,陶醉天书峡浩瀚书海的笔墨清香,缅怀革命先驱廖乾吾,革命先烈严汉卿、严焕卿的壮志豪情。东南可以目睹镇坪县自然山水的逶迤雄奇,聆听“自然国心”鸡心岭雄鸡一鸣晓三省的气壮,追思盐巴古道背佬儿梆梆打杵和呼呼的喘息声,探寻飞渡峡最后的秘境……
 
 
     如果说化龙山是一头静卧大地的雄狮,那么它的身躯一定长满了强健的肌肉,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植物就是它身体上密集的毛发。这头从远古走来的雄狮有着太多离奇古怪的故事,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第四纪冰川,保存有号称“植物大熊猫”珙桐这一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其花洁白如翩翩起舞的鸽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鸽子树”,象征着和平友好。这个从苦难中走来的大美、大爱、大善之树,是化龙山的奇葩,正成为新兴绿化树种受到人们追捧。不久,将会在公园和城市的街道巷口,抑或其它地方看到它的绰约丰姿。
  黑老朳是化龙山的又一奇观。这里成片挺拔苍劲的巴山冷杉原始森林,在同一纬度地区极为少见。有的几人牵手合围,冠如华盖;有的密集如修竹,突兀云霄。步入其中,风随林起,哗哗作响,如坠天河;云飘雾绕,若影若现,似入仙境。腐烂的针叶化为层层沃土,扑哧扑哧地走在上面,像踩着松软的棉絮,让人脚下乏力。林下的重楼、升麻、藁本、细辛、猪苓等数百种中药材,像一个硕大的天然药囊,供山里人采挖卖钱,成为他们的滚滚财源。还有林麝、黑熊、鬣羚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悠然地出没于林间,自由自在地分享林中美食,任凭鸟儿呼唤也不理睬。它们在这里和平相处,生息繁衍,彰显了这片森林的活力,给人带来无穷乐趣。
  正是有了化龙山人在这方净土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才有了它原始的、自然的生态盛宴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休闲之余回归自然,细细品味大自然的恩典。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崇尚自然、呵护自然,是化龙山人的神圣使命和精神境界。
      2003年,成立了化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筹建处,安康市林业局副局长张继成任筹建处主任,分别从安康市国有林场管理局、镇坪和平利相关单位抽调张国昌(任筹建处副主任、筹建办公室主任)、周树才、龙大学、王卫东等人,开展筹建工作。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第一次科考时的一份报告,一个办公室和一张桌子,条件简陋得近乎寒酸。有的筹建工作人员家在镇坪和平利,工作在市里,没有炊事员做饭自己做,通常一个多月回家一次,进山了有时一个星期才能出来,自己骑着摩托车进行保护区勘界区划等工作。面对诸多困难,他们没有气馁和徘徊,想尽办法,以干克难,加班加点,全身心地投入紧张工作。制定保护区工作目标方案,确定国有林和集体林权属、区划保护区界线;编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材料;组织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第二次资源本底调查;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没有办公经费,筹建处领导想办法借来1万元钱,作为筹建工作经费。筹建处的同志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深入保护区调研,坚持以“路多跑一点,气多受一点,好话多说一点,事情多做一点”的乐观精神来对待和战胜暂时的困难。
      2004年3月和2005年2月,30万字的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及12万字的保护区《总体规划》两部专著顺利完成。人们对该地区的物种资源状况和巨大地发展潜力有了全新认识,展现了保护区的发展蓝图,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建设项目资金的争取奠定了坚实基础。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校长朱金兆在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作序时如是评价:“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巴山北部地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库,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理想基地,也是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的好地方”。
  2007年4月,国务院审定化龙山自然保护区级晋升为国家级,国家下达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360万元。2008年,安康市编委批准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核定50人的机构编制。2009年7月,完成了管理局、站的组建,12月,市政府召开林权交接暨保护区建设工作会议,镇坪、平利两县正式移交了保护区国有林权,管理局依法行使管理职权。 
    从1982年的《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算起,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区划到成立,正式履行保护管理职权,走过了漫漫27年的艰难历程!27年,对于普通人来讲,也许在不经意间弹指一挥。但是,作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何其漫长?这项跨世纪的生态工程,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日成就。他们中有的留下丰厚著作,青史流芳;有的现已退休,颐养天年;有的当年风华正茂,如今霜染两鬓,成为知名专家,在科学的土壤仍笔耕不辍!
  打造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一流自然保护区,是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伊始制定的奋斗目标。我国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截止2012年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373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的已具规模,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要实现这一目标,后来居上,对于一个刚建的保护区何谈容易?也绝非头脑发热一下就能办成的事情。为此,管理局领导立足保护区现状,理清工作思路,着眼发展大局,把握工作重点,正视存在困难,狠抓责任落实。要求全局上下凝神聚力,用超前的发展战略眼光和强烈的责任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置高素质,日常管理高水平。做到“政治要硬、作风要正、能力要强、工作要实、为政要严”。以此推动保护区驶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4月,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个保护站,5个保护点和曾家检查站、正河垭气象站等办公用房,精细管理,严格按国家建设标准施工,当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2011年11月,与开发商合建高13层、约8200平方米的化龙大厦局机关办公楼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在镇坪县城落成,结束了长达8年四处租房办公的“游击战争”。局机关科室和各保护站配备了一批办公电脑、巡护用GPS、望远镜、摄像器材,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巡护科学化。在保护区能力项目建设上,安装全省唯一的防火电子监控系统,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实行全覆盖24小时监控,各站配备了系统的功能齐全的防火器材,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栽置界碑、界桩,减少权属纠纷,进一步明确、固定了保护区界线。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浓厚氛围,建立标本展览馆,制作宣传画册和影视资料,在公路要道设立大型宣传牌,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设置巡护路线,开展全面巡护,搜集野外巡护数据资料,制止非法入区人员破坏资源。设置科研监测样线,埋设样线样地桩,建立科研监测样地,开展科研调查和珍贵野生中药材保育试种,拓宽社区群众致富门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保护区能力项目建设,使巡护管理、科研宣教和资源的培育利用等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朝气勃发。
 
    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专业人才,是实现保护区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机构组建时,通过公开考试选调人员,引进和招聘高学历专业人才。全局现有硕士研究生学历8人,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14人,有9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在有关刊物、媒体,发表科技论文53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7篇。人才的多元立体结构,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保护区发展活力。
    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职工百种植物识别培训,要求每名职工掌握可识别常见植物300种以上,做到人人成为保护区资源的百科全书,为日常科研和对外宣教营造良好的技术队伍,这一做法在国内保护区属于首创。八仙保护站职工刘平被公认为是保护区识别物种的“土专家”,认识植物约1000种,动物200余种,发现化龙山物种新记录35种,其中3种属于陕西省物种新纪录,白肩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三尾褐凤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研究生宋要强2010年底才到保护区工作,仅化龙山鸟类新记录就发现了12种。独花兰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1970年在陕西省首次发现,之后40多年不见踪影,按照惯例一种植物50年没有发现就认为它在本地区灭绝了,2011年宋要强在野外调查时重新发现,保留了该植物在陕西省植物名录中的珍贵地位。
  做一个决策往往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以来,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发展原则,以团结、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锐意进取,抢抓发展机遇,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力挺进。他们在这片森林中播种汗水,耕耘智慧,挥洒青春,守护着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资源本底,留下一串串闪光足印。
  一期项目建设工程完成后,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政策机遇,立即编报二期项目工程。2011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1080万元。
  几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陕西省林业厅授予“‘十一五’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单位”、安康市委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康市林业局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上竹保护站在“县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八仙、牛头店、曾家三个保护站被授予“县级文明单位”,上竹、牛头店、曾家三个保护站被安康市林业局授予“全市林业系统人民群众满意先进单位”。
  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科研院校设立科研、教学基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场所。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化龙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实习基地”和“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化龙山药用植物资源保育基地”,在这里挂牌成立。2012年,保护区与安康学院签订了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协议。保护区制作的《陕西化龙山》摄影集,获2013年陕西省优秀外宣出版物画册类三等奖。2012年12月,陕西省林业厅、教育厅、团省委授予化龙山保护区“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化龙山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成为绿色安康的响亮名片。
  “山高人为峰”。化龙山人不会为过去的成就沾沾自喜,在他们心中还有更高的山峰,只有踊跃攀登,超越自我,才能捕获更多美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书写大美安康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