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3-12-26 17:56 作者:吕建荣 来源:
1973年国务院首次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引入“环境保护”的概念,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及职能部门的建立逐步展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打开了思路,接受先进的环保理念。虽然当时经济上还比较困难,但环保事业的新思维有了生存的空间;“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勾勒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蓝图。释放了政府强烈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信号。在经济转型时期,表明了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提升到空前的高度。经过了40年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央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各类环保组织的发展以及广大公民参与环保的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本质上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相信每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没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广泛宣传和努力下,广大公民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保问题现在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但现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大量生活和工业垃圾污染,已经使大自然不堪重负。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以及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成果还无法惠及,对自然资源有着严重的依赖性,打猎、伐树、烧荒、采药等活动都是为了能生存下去。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中国的许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都存在这个问题。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但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