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1-03 16:29 作者:化龙山管理局 来源:化龙山管理局

主持人:2009年8月,对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时,刚刚组建的保护区管理局人员正在四处招兵买马。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青海姑娘凌小惠,远离亲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巴山腹地---化龙山自然保护区,一干就是11年。作为保护区、镇坪县乃至安康市林业系统招聘引进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十多年来她是如何从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化龙山生态卫士?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她和她的同事们后悔过吗?他们克服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又收获了哪些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今天,我们的《七女巧说化龙山》特别邀请到了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凌小惠和她的同事田延平、胡梅,与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他们携手共度的难忘故事、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首先,我们请三位嘉宾来给听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凌小惠: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凌小惠,来自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曾经走进过这个直播间介绍过化龙山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田延平: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田延平,主要从事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胡梅:hello,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胡梅,我也是第二次走进安广台的直播间。

主持人:小惠从2009年到化龙山保护区已有整整11年了,当时到化龙山保护区时的情景还有印象吗?

凌小惠:印象特别深刻。我是青海省人,2009年6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经理学专业,当年7月选聘到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我正式接到到岗工作通知后,直接从杨凌搭乘火车到安康。虽然当时是直达车,但也用了近5个半小时。火车过了西安之后一路都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在穿越终南山隧道的时候用时特别长。

主持人:那时候心里是不是想着,以后回家一趟得多不容易啊?

凌小惠:那时候交通的确是很不方便,到化龙山保护区就更远了。当时我从杨凌到达安康之后,从江北转车到江南,在供销车队搭乘客车,当时到镇坪的班次特别少,而且只能赶上下午5点钟的末班车,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和一位当地的同事一起乘车出发,坐上车时天还是亮的,慢慢暮色就降临了,这对我这个从未在山区生活过的人来讲有点不可思议,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山路车,而且还晕车,心中还真是五味杂陈。越往山里走,山势越陡峭,弯道越急,弯度大的地方甚至看不到对方来车,只能鸣笛警告,坐在车上远远望去看不到一丝灯光,有时觉得前面马上就没有路可走了,可一个弯道过后路又出现了,真的有诗中描绘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沿途最多的景色是高高的山、茂密的树林和深不见底的河流,道路多沿着河道修建,路窄的地方可以看清被切割的石头山,这是在关中地区体味不到的情景。

主持人:第一次从安康到镇坪坐了多长时间车?

凌小惠:听同事说平时从安康到镇坪需要5个小时的车程,但那一天近200公里的路程司机开了近6个小时,就在车上乘客疲惫不堪的时候,伴随着远处忽明忽暗的灯光,同事说快到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感慨万千,喜出望外终于可以结束这一天的奔波见一见人生新的工作起点---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了,但初到镇坪的体验记忆深刻,一路上充满了忐忑,最终花了12个小时时间从关中来到了陕西最南端,从此和化龙山保护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主持人:真的是很不容易啊,现在交通状况好多了。

凌小惠:是的,我在镇坪工作11年后的今天,化龙山保护区的所在地镇坪县才迎来了即将通高速的喜讯,这是我当时踏上陕南之路的时候被认为是非常奢望的一件事情,如今终于要梦想成真了。

主持人:2009年,真是一个难忘的时间,在那一年应该是我们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创业起步的一年吧。

凌小惠:是的。2009年7月是陕西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有一段特殊的记忆,这段时光里,来自平利、镇坪县林业总场选调的职工和高校新招录的学生正式加入了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这个大家庭,成为朝夕相处的同事。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管理局组织了岗前综合培训,针对工作特点开展业务和技能培训。当时保护区没有会议室,租用镇坪党校的培训场地。培训期间正好是七月下旬,天气炎热,大家每天步行往返按时参加培训。那时每天面对的都是新鲜的面孔和充满激情的化保人,机关办公楼和四个保护站站点建设还未完成,办公要租用民房,工作环境差,但工作任务丝毫不轻松。局站办公用房、界桩、界碑等保护管理设施标识的埋设、森林防火指挥系统等保护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在那段艰苦的时期完成的。

主持人:小惠,现在你和家人都长期生活在化龙山保护区吗?

凌小惠:是的,我们一家人都长期居住在镇坪县,爱人吕建荣是宁夏平罗县人,和我是校友,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毕业的。

主持人:丈夫是宁夏人啊,是受你的影响来到化龙山的吗?

凌小惠:是的,他是2010年受我的影响通过公开招考加入到化龙山保护区工作,是第二批到我们保护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我们既是同班同学,现在又是学习工作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相互扶持,工作上相互帮助。目前我们已经在化龙山保护区共同工作和生活了10余年,一年当中除去外出的时间,在镇坪居住的时间长达330天以上,家在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也是我们的家。

主持人:哇,真的是最美夫妻档啊。长期以来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的困难,远离家乡远离亲人,默默守护在化龙山保护区,为保护区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为你们点赞!在保护区你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呢?

凌小惠:我们从本科到研究生,所学专业都和林业相关,到保护区工作正好能发挥专业所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参与实施了化龙山保护区第三次科学考察、化龙山保护区林业信息系统建设、正河垭气象站和“3S系统”的维护、森林防火指挥系统维护等工作,主持或参与了“陕西化龙山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化龙山保护区濒危物种(林麝)生境及物种恢复”、“野生林麝资源调查”、“野生红豆杉资源调查”、“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总体规划”、“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监测救护与保护宣传”等项目研究和实施工作,引导和带动了保护区职工积极投身到科研工作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保护区科研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保护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爱人吕建荣一直在保护管理科工作,在保护区期间积极参加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掌握了野生动物的识别及生活习性相关知识,培养了观鸟的兴趣爱好,长期坚持鸟类观测和摄影,宣传鸟类保护知识。新发现陕西省鸟类新纪录一种,保护区鸟类新纪录十余种。2011年-2014年参与安康市林业局《安康野生动植物图谱》编写,负责动物篇的编辑,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图鉴编辑的工作,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参与保护二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期总体规划的编制,结合保护区实际,提出可行性发展规划;参与起草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办法,通过借鉴其它保护区的先进经验并与保护区实际相结合,使保护区的巡护监测工作更科学、规范;组织开展了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参与了保护区勘界立标,牵头编制了保护区珙桐资源调查和保护、化龙山保护区濒危物种(林麝)生境及物种保护、林业改革发展、中央财政生态保护与恢复等项目的编制,促进了保护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平时也为安康日报科教周刊撰写一些科普文章,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升了保护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主持人:如果用一段话或者一首歌来概括你和爱人走过的这十多年,你觉得用什么合适?

凌小惠:我觉得《平凡之路》吧,这是我和爱人都喜欢的一首歌。我们共同走了一条《平凡之路》,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时间无言,风吹过的,路依然远。

主持人:听了小惠夫妻档的故事觉得特别感动,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化龙山保护区在许许多多平凡的生态卫士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好的发展。那么,作为长期在保护区从事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生态卫士,小惠你认为今后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凌小惠:目前我们提出了“强局优区”工作思路,积极建立“巴山北坡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与抢救繁育专家工作站”,我们相信通过工作站的建设和运行,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必将推动保护管理事业提质量、上水平。

主持人:能具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凌小惠:好的。就到根据保护区的类型和主要保护对象,研究其管理特点,实行分类分级建设和管理,促进资源的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建立保护区资源监测体系和管理数据库,使保护区管理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推动自然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通过加快科研监测平台和通信网络基站的建设,实现红外相机数据无线自动传输,逐步建成通信网络基站和集红外相机监测图像分析处理、森林综合数据管理、栖息地质量监测、移动智能化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研监测平台,实现红外相机数据无线自动传输,才能有效提高保护区动物监测和管理水平。

作为最基层的自然保护工作者,我们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体能素质外,还应了解掌握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知识,林业基础知识和野生动植物知识,动植物监测识别、科技创新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的需要,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主持人:听了小惠的介绍,使我们逐步熟悉了今后保护区的发展方向。下面我们来听听来自化龙山保护区林业高级技师田延平的故事吧。听说你以前的身份和现在来了个大反转?

田延平:是的,20多年前,我的身份和现在可谓“截然相反”,当时的我是镇坪县木材公司的一名组织伐木、收购和销售木材的员工,说直白点,就是一名“砍山毁林人”。当然,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为了能发展,往往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砍树伐木普遍存在。我们在当时收入还是比较不错的,木材好销售,公司效益也好,收入比其他行业的干部都高。话说回来,当时伐木方式非常粗放,过度采伐森林资源状况比比皆是,看着一片片的山头都被剃了“光头”,其实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这种现象直到1998年国家停止林木采伐,才得到彻底改变。我所在公司也因国家政策调整而停工停产,随后,也就是2002年我被安排到镇坪县国有林场,承担国有天然林保护管护工作,让我从一名组织伐木、收购木和销售木材的员工转换为“守山护林人”,自己经历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标签的转变,而是打从心底的思想蜕变与职业转变,从那时起我就把“保护好森林,保护好每一颗树木,把采伐过的林子恢复起来”当作我人生的新起点、作为我奋斗的目标一直坚守到现在。

主持人:身份真的是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啊,又是什么时候到化龙山保护区的呢?

田延平:我是在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组建后,于2009年通过选调,从镇坪县国有林场进入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的。

主持人: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吧?

田延平:是的,在当时,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条件非常艰苦,租用当地的民房办公,工作设备不完善;大家用的是简易床,几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工作的热情高涨,我们深入保护区里,进行监测和巡护,采用GPS记录监测巡护活动轨迹,并填写相关记录表,晚上回到站上后还要把相关数据导入电脑存档。初到保护区,对电脑、GPS这些“洋设备”根本不会,只能边干边学,当时对我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来说,压力非常大,也感到非常不适应。但看到其他同志都在坚持,我也就咬紧牙关,牺牲很多业余时间,由不会变成了“行家里手”。

主持人:那年的那些事,是不是让你记忆犹新?有没有让你特别难忘的一件事,给我们讲一讲。

田延平:是的,其实,我们化龙山保护区的每一位职工就是一部故事书,每个人都有难忘的一些人和事。我深刻的记得2010年冬季的一天,我们一行4人到保护区去清理林区内的套夹,早七上点多由站长带队出发直奔大沟林区,随后分成两组分别清理密林里不同区域的套夹,穿行到一个山崖处,我发现猎人安装的套夹,就立即快步穿过去,一个没踩稳脚下一滑,顺坡滚下几米高的石坎下,同事立即跑过来来扶我,当时我感觉左腿关节部位剧烈疼痛,一会儿膝盖部位就肿起来,这种情况当时站长就安排我原地休息,并把另外两名同事找来,三个人慢慢的把我背下山,直到天快黑了,我们才又累又饿地回到了保护站。就因为这次清理套夹,使我的膝关节落下了“病根”,特别是冬天和连阴雨天,膝部关节就疼痛。即使这样,我依然坚守在守山护林一线,既是事业的坚守,也是爱护自然资源的一份执着。我说这个受伤的经历不是诉苦和抱怨,而是要说长年来穿梭在保护区大山里的守山护林人,像我这样因意外受伤的事例有很多,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克服了身体上或多或少的伤痛,风里来雨里去,不分酷暑严寒,坚持守护着保护区的一草一木,确保了保护区42万多亩自然资源的安全。

主持人:听了田延平的介绍后,相信听众朋友们和我一样,都有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咱们为了化龙山保护区付出了这么多,咱们保护的意义在哪里呢?

田延平:我们化龙山保护区属于“顶级生态空间”范畴,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众多,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保护管理好这一“生态特区”尤为重要。我们除了要当好守山护林人外,更多地还要当好保护管理宣传员、社区共管指导员,既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知法守法,自觉爱护自然资源,也要参与到老百姓产业工作中,助推当地经济平稳发展。11年来4000多天里,我们化龙山保护区资源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没有发生过森林火险,自然资源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这就是我们这些生态卫士执着追求的有益回报。特别是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期间,首站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这对我们来说,既是鼓舞又是鞭策,我们要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教训,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重要批示指示,履行好生态卫士职责,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化龙山保护区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主持人:我们也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践行“两山理论”,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来自化龙山保护区的“生态玫瑰”胡梅的故事。胡梅也是2009年到化龙山保护区的吗?

胡梅:是的,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镇坪县林业总场从事林业技术工作,2009年化龙山保护区选调了一批工作人员,我就是其中的一名。

主持人:胡梅常年工作在守山护林最前沿,是吗,作为一名女性,要客服很多困难吧?

胡梅:没错,我先后在牛头店、上竹保护站工作,我现在所在的上竹保护站,离镇坪县城将近10公里。我刚到保护区的时候,我儿子还没上幼儿园,如今已经是一名即将入学的高中生了,保护站虽然离家“不算远”,但早出晚归且规律性不强的工作节奏,让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家人和小孩。我作为1名保护区的生态玫瑰,要克服保护区地势险峻,落差极大,交通状况差的困难,常年参加巡护工作,有时巡山一次往返就要七八个小时,我始终认为,既然做了守山护林人就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保护区制定的《巡护监测管理办法》,深入保护区进行巡护监测,并开展对重点区域和时段的重点巡护,对可疑人员进行重点排查,加强对人为活动频繁地带的巡护力度,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使保护区资源不受损失,确保一方平安。

主持人:在保护站工作是不是经常和周围的村民们打交道,最难的是什么?

胡梅:我觉得最难的就是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保护区社区周边农民春节期间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清明前后有上坟风俗,农耕时节又有烧荒的陋习,春季和冬季天气又特别干旱,防火压力一年到头都很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积极深入到保护区毗邻乡村进行全方位的护林防火和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向社区群众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防火条例》、《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让他们知法懂法从而守法,使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防范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在森林火险期内我们生态卫士进行不间断的野外巡护,及时对野外用火行为进行查处,同时加强对入山的宣传教育,禁止野外用火、野外吸烟等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了火灾隐患。

主持人:近年来,化龙山保护区工作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你能和听众们讲一讲发生在你身边的这些变化吗?

胡梅:好的。化龙山保护区作为陕南地区的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生态保护,保护区的生态区位优势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和主体已经肩负起了建设秀美生态环境的使命。

保护区既是资源保护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基地。我们在保护站除了抓好日常巡护工作的同时,也将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等职能全面实施到位。作为一名自然保护工作者,我们十年如一日,跋涉大山之中,是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神”。作为一名生态卫士,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十分复杂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充分掌握政策,熟悉业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生态保护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遥望巍巍化龙山,莽莽森林郁郁葱葱,潺潺山溪欢快流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身着迷彩服、疾步行进在山林里的人,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大山相伴、听松涛歌唱,在寂寞的山坳里用心守护着绿色屏障,我们就是默默坚守的化龙山保护区生态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