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平凡的2020年,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奉绿水青山之命、举生态空间之治、圆山清水秀之梦,坚持法治建区、科研立区、文化兴区、共建强区的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加快实现保护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迈岀了新步伐。
1.“爱鸟周”活动推动了镇坪山城复工复产。 4月10日,化龙山管理局承办了在镇坪县城举行的安康市第39届“爱鸟周”系列活动,省科协、市林业局、市科协、化龙山管理局以及镇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出席了活动,吸引300多市民驻足观看,发出了《市民爱鸟倡议书》,颁发了爱鸟卫士奖章,举办了“鸟类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普讲堂,趣味爱鸟知识竞答和签名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开展后,推动了镇坪县复工复产步伐。
2.《七女巧说化龙山》让自然保护地进入公众视野。4月16日开始,旨在推介化龙山好生态、传递保护区好声音、讲述生态卫士好故事的《七女巧说化龙山》系列节目陆续在安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7月在安康日报开启《点睛化龙山》有奖征文。化龙山、生态特区、生态宝贝、青春少年、生态卫士等成为热词。10月中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校友会代表走进化龙山慰问在保护区工作的校友。
3.保护基地建立和联席会议召开巩固了环保整改成果。7月,化龙山管理局联合镇坪县人民检察院建立了139.26亩“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使已经退出保护区的两处煤矿的整改成果得以巩固;9月8日,化龙山管理局承办了陕渝鄂毗邻区林业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联席会议,市县区检察、林业等17个单位代表表决通过了《化龙山毗邻区林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行动宣言(2020)》。两项创新做法受到中省市环保核查组的肯定。
4.保护区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让生态红线“带电”生威。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意见》,化龙山管理局开展保护区整合优化,保持总面积28105.29公顷不减少(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15966.27公顷,占总面积的56.8%,一般控制区面积12139.02公顷,占43.2%),并历时3个月,高质量地完成了埋设界桩100根、新修界碑13座、制作警示牌10块、大型指示牌5块等勘界立标任务,使保护区法定的边界更加清晰。
5.首次采用聚集信息素诱捕法防治华山松大小蠹获得成功。针对保护区岚镇公路沿线、柏子沟、木寨子等地华山松大小蠹危害情况,科学制定防治方案,精心布设诱捕点位,组织专业人员悬挂了300套诱捕器,诱捕华山松大小蠹8万余头,作业区内虫口密度明显下降,为后续开展防治工作积累了经验。
6.化龙山代表队在陕西省“首届生态卫士技能大赛”上喜获团体季军。11月4日至11月7日,化龙山六名职工在陕西省“首届生态卫士技能大赛”上与全省30支代表队180余名同行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荣获佳绩,化龙山生态卫士植物学、动物学、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行政执法、野外救护、巡护管理、应急处突等业务技能得到充分展示。
7.组建了“巴山北坡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繁育专家工作站”。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和安康市林技术中心13名业内知名专家,搭建起了开放合作、科学权威、特色鲜明、权责明确、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必将推动生态空间治理、资源本底调查、珍稀物种抢救繁育、社区群众生态产业技术、自然教育等领域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8.脱贫攻坚和社区共管促进了生态惠民目标的实现。9月,化龙山管理局包抓的发龙村92户225人贫困人口实现了现行标准下脱贫退出。2016年以来,组织职工结对帮扶,参与医疗和教育扶贫,直接投入扶持资金95万元、协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全面实施贫困户安全住房、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中蜂、中药材、香菇、肉牛、苗木等山林产业,增强了发展活力。兑付保护区集体林生态效益补偿240多万元,发放保护区生态护林员和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员工资报酬60多万元,支付项目工程建设劳务报酬150多万元。
9.改版升级的化龙山保护区网站成为展示生态特区的亮丽窗口。通过网站改版升级,优化栏目设置,加入安康市人民政府网站管理系统。本网站全年发稿99篇,市局网发稿27篇,发稿量和点击率持续提高;制作使用手机视频彩铃、推发森林防火和资源管理手机短信20多万条,大幅提升了保护区的知名度、美誉度。
10.党员职工“忆初心明责任当先锋”担当作为形象更靓。开设集职工理论学习、法规培训和业务提升为一体的《化龙山讲堂》10期;党员职工到牛蹄岭战役遗址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去蒋家坪社区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好生态卫士,与发龙村党员开展“忆初心明责任当先锋”党日活动。陈军同志在脱贫攻坚中做出重要贡献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胡锋同志被省林业局授予“陕西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多名党员职工获得市林业局和镇坪县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