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4-27 09:24 作者:张静伟 来源:保护管理科

摘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推进这些工作长期有序开展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着关键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解决物种濒危问题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完善和创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方法,希望对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珍惜的、濒危的野生动植物,从而延缓物种灭绝的速度,为人们社会长期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是影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效果的优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从生态结构层面来看,人与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生态结构,并且在人与动植物延续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影响。随着工业社会不断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趋势下,人类将野生动植物作为攫取财富的一种手段,多种因素的交叉和重叠共同导致野生动植物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由于环境恶化和人类的恶意采摘和开发而彻底消亡,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列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灾难,所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1 预防生态灾难发生

生态灾难发生后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而且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不断化,生物链结构中任何一种动物植物的突然消亡都会导致该生物链发生生态灾难,而人类处于生态链的最顶端,因此人类必然受到影响。保护野生动植物能够避免野生动植物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突然性消亡,从而避免生态灾难发生。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例如草原生态系统中鹰的消失将会导致野兔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野兔数量增加将会啃食草地,继而导致草原生态的基本结构单元受到破坏,其他食草性动物将会失去栖息和繁殖的环境,因此大量的食草性动物死亡,食草性动物死亡导致食肉性动物失去食物,进而引发食肉性动物群体大量死亡,由此带来不可挽回的生态灾难,而人在整个生态灾难演化过程中都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

1.2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是我国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类虽然处于整个生物链的顶端,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能够统治整个生态链,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的复杂的食物链关系,想要保障人类社会稳定发展,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因此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阶段发展工作中关键的内容,建立生态文明社会自然离不开生态文明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植物进行针对性的保护,能够防止珍惜和濒危物种消失,从而提升生态结构的稳定性,为人们发展提供更多良好的发展环节。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力对野生动植物保护还远远不够,也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发挥各个机构、组织和个体的量,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员自然和谐发展。

1.3 保护珍惜濒危物种

最近半个世纪是人类社会物种消亡作为频繁的时间段,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频繁,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少,一些动物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消失。与此同时,野生动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所以一些人过渡地采摘野生植物和不杀野生动物,一些繁殖能力弱、数量少的珍稀动植物在人类无休止欲望的索取下消失在这个星球。研究证明物种多样性是整个生态结构保持稳定的关键,物种数量越少生态结构的稳定性越差,其中一个结构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而物种越来生态网络越复杂,一个物种消失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小,所以保护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对于提升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其也是提升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方法。

2 我国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已建立了成千上万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优化与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从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中依然暴露着许多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质量。

2.1 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制定了《野生植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法》,其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存在着大量的珍稀和濒危的物质,在相关的保护法规制度中并未对具体的物种的提出详细的保护措施,因此在管理这些物种时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制度参考。例如,对于一些非法采摘野生保护植物的行为,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法律和管理制度中并未对相关植物保护方法和管理措施进行规定,很难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处罚,尤其是在一些未知物种的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阻力较大。管理法律和制度缺乏完善性无法为管理人员提供具体可靠的管理依据,所以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无法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导致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效果变差,同时也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用作的整体效果。法律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着管理工作,在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支撑下,管理人员无法切实有效地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这也带来了诸多管理隐患问题。

2.2 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想要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应该采取科学、针对性强强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在濒危物种繁殖管理工作中,很多保护区并未给出具体的管理措施,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些繁殖能力差的野生动植物后代的存活率不断降低,如果这种情况一些延续下去,可能导致这些野生动植物出现灭绝。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晚,至今未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很多保护区都处于经验摸索阶段,由于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加之管理体系缺乏,所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科学有效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是推动野生动植物管理工作优化与创新的重要前提,想要进一步实现对野生动植物的高效保护,必须建立系统化的管理体系。管理方法中的问题一直都是限制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优化与创新的因素,所以自然保护区应该这针对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提升管理方法的针对性,使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落实。

2.3 数据采集工作不完善

数据采集工作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在研究野生动植物动态跟踪方法,旨在对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解。但是目前很多自然保护区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收集的数据非常少,对于一些活动性很强的野生动物,很难通过稳定的跟踪和追查方式对其进行跟踪,掌握其活动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方法进行保护,而对于一些野生植物数据收集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一般而言进行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时需要采取这些植物的种子,采取人工种植的方法研究这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繁殖特点,从而制定有效的方法进行保护,但是很多保护区的范围非常大,专业的人员较少,采集数据工作非常缓慢,这也导致部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效果变差。数据采集工作的优化十分必要,掌握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数据信息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管理依据,在可靠的管理依据支撑下管理工作的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3 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优化对策

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创新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自然保护区应不断创新保护工作的方法,制定体系化的保护措施,严格地将各项保护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建立系统化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质量。本章将研究提升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质量的方法。

3.1 完善法律和管理制度

法律和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持续推进的重要前提,其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基本的管理依据。国家和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法律,为保护区管理人员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依据,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效果,自然保护区应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推动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制定法律时应该进一步强化珍惜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的研究,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提升管理的质量。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不同的保护区应该结合该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管理要求对既往的管理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使管理制度更具针对性。例如,对于繁殖能力差的濒危物种,应该通过动态跟踪的情况掌握其繁殖情况,如果发现这些动物繁殖过程中遇到问题,管理人员应该及时解决,避免这些动物的繁衍生息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相关物种发生灭绝。保护法律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够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可靠的管理依据,这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强化和有效落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和自然保护区应该积极履行自身职责,不断健全相关法律和完善保护制度,着力于建设法律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的野生动植物管理模式,从而推动保护工作有序落实。

3.2 拓展管理工作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应该持续加强管理方法的研究,制定多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推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在管理方法研究方面,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管理。例如,使用定位仪器定型研究野生动物的迁徙轨迹和生命活动,分析相关数据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更过可靠的管理依据,从而提升管理方法的针对性。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用遥感技术对野生动物的群体性活动进行追踪,了解和掌握野生动物的整体活动规律,结合这些规律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还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野生动植物的活动特点,得出普遍的规律后结合这些规律优化管理方法。管理方法的拓展和创新能够为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自然保护区需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野生动植物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对相关方法进行持续的优化与创新,设计更多符合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发展特点的管理方法,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此外,自然保护区也可以借鉴其他保护区的经验,集合本保护区工作的主要困难设计更为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具体的管理环节中对相关方法进行验证,从而更好地提升管理工作质量。

3.3 强化物种信息管理

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管理过程中应收集这些动植物的数据,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更好地了解野生动植物。在物种信息管理方面,应深入到保护区中采集详细的数据,例如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采集野生植物数据,收集野生植物的种子,这对于进一步保护野生植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能够掌握野生植物的生命发展规律,进而为其设计更好的生存环境,提升野生植物的生存能力。与此同时,管理人员也应建立动态追踪管理制度,在保护区各处安装摄像机,捕捉野生动植物的活动画面,通过分析这些画面了解野生动物的特点,这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野生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人们制定更多科学的保护措施的基本依据。此外,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也做好物种信息等级工作,对园区内各类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这些信息能够为以后从事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提供更多详细的物种信息,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总而言之,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创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其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问题制定优化与改进措施,从而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鄂璠.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体制”——专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巡视员孟沙[J].小康,2020(20):40-42.

[2]印红.恪尽职守 强化监督检查 为保护事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在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督检查培训班上的讲话[J].林业建设,2021(03):11-14.

[3]张希武.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重点——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议上的讲话[J].林业建设,2019(01):3-9.

[4]王巧燕,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2019-01-01.

[5]刘泽英.自然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行——2012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启示[J].中国林业,2019(0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