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二代,父母都是平利县千家坪林场的老职工。但是我和他们不一样。”
刘平,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获得者。这个憨厚的汉子,似乎不太愿意说自己是“林二代”。1967 年刘平在陕西省化龙山麓出生,从此与化龙山结缘,化龙山因他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他也因化龙山获得人生的高光时刻,让生命更有价值。
刘平(左一)正在安装红外线相机
小时候,刘平常常和在林场工作的父母在山林穿梭,对巴山一带情况非常熟悉。1986年高中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林场职工。1988年安康市林业局在全市设立了三个气象观测点,平利县千家坪林场的观测点是其中之一。气象站工作带有一定的科研性质,有一定文化程度并且在千家坪林场工作的刘平被选为观测点的观测员。观测员的主要任务是气象观测,对空气湿度、温度、天气现象、降雨量、蒸发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气象因子进行观测记录,同时开展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模型试验,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林内、林外可燃物含水量进行测量;林内、林外点火试验,通过点火试验记录不同气象条件下可燃物燃烧的概率、危险程度等。因为当时没有自计式仪器,必须准时在8点、14点、20点定时定点观测记录,防火期内每天必须定时测量可燃物的含水量,并进行点火试验。5年时间里,刘平没有一次因为大雪、大雨、生病而耽误观测,从未有一次少记、漏记。当专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只有刘平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纷纷对刘平举起大拇指表示赞赏。
机遇总是给有追求的人准备的。2000年,刘平被林场调配到偏远的青龙坪护林站工作。在这里,他进山入林的机会多了,经常能见到许多奇花异木,慢慢记在心里。2003年,陕西筹备成立化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好几批专家进入化龙山地区开展本底资源调查工作,热情好学又熟悉当地情况的刘平自然地成为专家们开展科学考察的向导。与专家接触多了,刘平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欠缺,不断加强学习,加之常年在山林穿梭,还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好身板,也为他进入化龙山保护区工作打下基础。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镇坪、平利县两县境内,地处陕西的最南端。总面积28103公顷,森林覆盖率76.4%,基本保持了原始、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亚热带具有典型代表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中国巴山北部地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库,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综合体。
刘平到化龙山保护区以后,成为八仙保护站基层管理人员,主要任务是巡护、宣传、科研监测、行政执法,保护自然资源安全。勤奋好学的刘平不仅干好了本职工作,还在巡护过程中发现了化龙山新物种。
2011年早春,刘平在化龙山猪槽沟巡护。和巡护点相连的天书峡海拔相对较低,早春开花的植物比较多。醉心观察植物的刘平绕道天书峡,在步道不远的林下,看见星星点点几株白花植物,走近一看,叶子近圆形的,像缩小版的莲叶。这种奇特的植物刘平还是第一次见到,赶紧取出相机,从花、叶子、叶柄、植株形态、周边环境等不同角度进行拍照,下山后用QQ发给陕西师范大学的任毅教授帮忙辨识。任毅教授看了照片也很吃惊,说自己还没有见过类似植物,请刘平采集几株标本寄来看看,会不会是化龙山的新东西。刘平向保护区请示按照程序采集标本寄给任毅教授后,他回复说是星果草,陕西省植物新记录。发现新物种让任毅教授很兴奋,指导刘平以后多拍些植物照片,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刘平:“保护区需要像你这样对植物感兴趣的人”。备受鼓舞的刘平即为任毅教授严谨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又为自己发现陕西新物种高兴,激动的一个晚上都没睡着。
受到鼓励的刘平更加勤奋,除了学习相机拍摄技术,还学着识别花、鸟、虫、菌等,每天拿着相机看见啥拍啥。因为在保护区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时候认识了很多动植物专家,拍摄到的不认识的物种,常请他们鉴定。有一次拍到一只小鸟,请陕师大的鸟类专家于晓平教授鉴定,竟然是黑喉红尾鸲,是化龙山鸟类新记录。
数年来,刘平拍摄到有价值的照片2万多张,采集制作珍稀植物标本250多份、昆虫标本200余份,陆续发现了药山虾脊兰、裂唇舌喙兰、肾唇虾脊兰、绒叶斑叶兰、花叶对叶兰、星果草等 9 种陕西省植物新记录,以及秦岭党参、手参、广布小红门兰等60多种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新记录;动物方面,他先后发现黑头奇鹛、栗背岩鹨2种陕西省鸟类新记录,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三尾褐凤蝶等20余种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动物新记录。尤其是发现了以化龙山命名的世界植物新种化龙山黄堇,引起植物界的广泛关注,也让刘平声名远扬。除了参加化龙山的脊椎动物资源及保护和植物资源及保护书籍编撰,还应邀参加了《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一书的编辑。
自小在山里长大的刘平,对山区百姓的生活特别熟悉和了解。山区老百姓一直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习惯,采挖野菜、野药是老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化龙山作为国家级保护区,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严禁入内。每年的野菜采挖季节,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都要到进入保护区重要路口围堵劝返入区群众。为了改变群众靠山吃山的习惯,只能让老百姓有自己的产业。怎么帮助老百姓致富,成为刘平经常考虑的问题。他想到发展高山花椒树栽植、天麻养殖等特色产业,这样既能帮助群众致富,也缓解了保护工作的压力,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发挥自身职业特色,将山区群众喜爱的高山野生花椒叶进行移植培育。2017年刘平移植高山野生花椒的实验取得成功,在化龙山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他悉心培育出优质苗木三万多株,无偿提供给保护区周边群众栽植。目前,群众栽植高山野生花椒叶达2000余亩,年收入450万元,成了群众增收的一大亮点。
刘平说,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这个殊荣,特别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作为一个“林二代”,没有大家的帮助鼓励,就没有他今天的这份殊荣。“今后工作中,唯有更加努力,奋力拼搏,守好生态资源,才能对得起这份殊荣。”